直到那天办公室里新来的小刘将一份智能数据分析报告推到桌上,我才意识到“年轻化”这几个字不再只是挂在会议纪要里的空洞口号,而是实打实地改变着每个人的节奏。老李咂摸着手中的茶杯,不无玩笑地低声嘟囔:你们这群年轻人,是来给我们拆台,还是来翻台?小刘笑得坦荡:叔,时代是你们拉起来的,我们不过添一把柴。
从那一刻起,我对身边这场肉眼可见的“干部年轻化”转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。比起政策条文里的“创新活力”“梯队建设”之类的术语,那些茶水间的对话、电脑前的交接和会议桌上的争执,才是干部年轻化这一议题跳动的脉搏。
有天中午,群里一份线上协同工作表弹了出来。曾经我们处理统计材料要反复手填和汇总,现在小陈用大数据自动分析,十分钟不到弄得妥妥帖帖。老张盯着屏幕皱起眉头:这玩意,怎么连公式都看不懂?小陈二话不说,坐到他旁边,手把手地操作解释。那一瞬间,我看到一个队伍里的新老力量微妙地碰撞与融合。
不止是技能上的助推。年轻人冲在一线的热劲常常给我们这些“老伙计”带来一阵阵意外的冲击。几个月前,乡村调研任务摊下来,小宋主动请缨,挎着包进村跑了一星期。回来那天,他晒得通红,却第一次带回了一条村企合作的新路子。领导表扬他时,老王拍拍他的肩:当年我下乡,也跟你一样,满脑子热血。你别走得太快,回头多看看脚下。
倒也不是所有人都一帆风顺。刚转岗的那阵子,我一度有些不适应。工资少了些,手上的活轻松不少。刚开始心里有些落差——工作多年惯性驱使,总觉得应该有更多责任。可当我和一些年轻同事闲聊,听他们讲对职业规划的疑惑、与家人聚少离多的小烦恼,我突然意识到:每一代人有自己的奔头和困顿。与其说是被取代,不如说是完成了一次交棒——更年轻的肩膀接过火炬,我也终于能把一部分重担悄悄放下。
时代的变革其实一直在悄然发生。记得有一年省厅来检查,专门提到我们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转变带来的内生动力。那时的我只觉得“宏观趋势”离自己太远。而现在,看到小郭策划的数字服务平台获得用户好评,再对比我当年翻阅档案的那些熬夜,才明白年轻化不是口号,而是一种看得见的生产力变革。
也有人担忧:年轻干部冲劲有余、经验不足,难免会摔些跟头。这种现实的担忧不该被回避。如果问我,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?大概就是当经验与活力彼此成就,而不是相互排斥。譬如小宋每次搞决策,都会找我和几个“老人”请教,听取经验,也愿意接受提醒。我很享受这种“半隐退”角色,不用事事亲为,却能为他们“兜兜底”。
有意思的是,组织层面的年轻化,反倒倒逼着我们这些步入职业后半场的人调整心态。如果说前半生擅长冲锋陷阵,那现在我更乐于“安享其成”,偶尔为年轻同事拨云见日,更多时候则是品味一种温和、不过度用力的职场状态。或许我们不能决定风往哪儿吹,但我们可以放松手,让自己随风顺流,用另一种方式见证队伍焕新的模样。
此刻再回头其实最大好处不在于哪项数据提升,而在于老干新枝共处一堂时每个人的姿态。当你放下焦虑,才发现新生力量的崛起不是威胁,而是团队生命力的延伸。你觉得干部年轻化带来了哪些新问题或者新机会?你的工作团队又是如何面对代际变化的?或许每个人的答案,都会让这个转型过程充满更多可能。
队伍的节奏正在加快,岗位的风景悄然变迁。而我终于明白,人生每一个阶段,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坐标。不需要因告别一段高峰而感到失落,也不必因年轻人登场而心生防备。放下身段,享受变化。我们都只是舞台上的接力者,只是火炬换了握法,光亮却一直都在。
伯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